賴正鎰:房市2大現象 首購小宅與總價決勝負;建商續讓利與房貸利率再降
全國商總理事長、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今天指出,大選結束後國內局勢逐漸穩定,房地合一正式實施,奢侈稅退場,利空出盡,預估農曆年後國內景氣可望築底緩慢回溫,而多數建商已停滯近半年未推案,看好今年下半年市場,正摩拳擦掌,年後馬上推新案。
賴正鎰說,去年推案量年減10%,建商讓利約5%,他預估2016房市將有二大現象,一是小宅當道,轉為買方市場,總價決勝負;二是建商願繼續讓利,貸款利率再降,人民有感。整體來說,今年應呈現「價漸穩、量微揚」格局,預估六都推案量約在7400億元,全國總推案量預估約8200億元,比去年微幅成長5%。
對於蔡英文所提房產政策,「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負擔得起、又有居住品質的房子」的想法,賴正鎰說,他贊同市場自由化,各取所需,房產市場需求與產品分流,大量增設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,但反對政府再對房屋稅地價稅等稅制修法改革,「兩年內不適合再開刀」,賴正鎰強烈建議政府千萬不要短期再提修法。
賴正鎰說,從國際經濟局勢觀察,「最壞的狀況是已經過去了」,短期內復甦力道可能不如預期,只有微幅的成長,但已不像去年的艱苦。
他分析,美國升息政策走向,讓人感受到美國經濟已復甦,但歐洲受到IS恐攻及難民危機、油價持續下跌等影響,IMF國際貨幣組織對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只有3.5%,歐洲央行也續推QE 2.0的貨幣寬鬆政策,來對抗經濟衰退。
台灣去年GDP可能僅勉強保1.2%,台經院昨天最新預估今年也僅有1.57%。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去年2015的GDP經濟成長率為6.9%,就算今年受到歐洲出口影響,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也公開表示,未來五年「十三五」經濟增速不低於6.5%,所以全球景氣成長緩慢,但還是讓人感到樂觀。
對於蔡英文政府即將上任的期許,賴正鎰認為,新政府應以國際觀、新戰略來帶領台灣,加速兩岸監督條例、服貿、貨貿談判及多國經貿談判,TPP、RCEP、FTA等,建造開放、自由、寬鬆之路,尤其在國際人才金流方面要放鬆,才能吸引外資及人才來台,擺脫國內經濟困境;國內則要趕緊扶植新興產業,擬定國家未來10年、20甚至30年的國家發展政策,設法提高國民所得,才是重要大事。
他說,台灣前途寄望蔡英文身上,期待她跟國內各政黨領袖或其他國家多溝通,「當選就要停止選舉,不要天天在選舉」,雖說「完全執政、完全負責」,但應放棄一黨之私,以國家利益優先,做全民總統。
對於蔡英文曾提出「房市三箭」,除了8年內興建20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,還將對不動產的「輕稅結構」動刀,進行房屋稅、地價稅等持有稅的全面改革,同時制訂「租屋專法」,要讓房市將回歸正常化,「都市更新、物業管理、租屋市場及社會住宅」成為正常房市的四個重要新產業,每年創造一兆元產值,約占GDP的7%。
賴正鎰認為,他認同蔡英文「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負擔得起、又有居住品質的房子」的想法,也就是市場自由化,各取所需,房產市場需求與產品分流,另外也要針對弱勢族群增建大量的社會住宅,只租不賣,並加緊增建捷運或輕軌等大眾運輸系統,讓郊區住戶的交通更加便捷,不用全部擠在蛋黃區。
他指出,國內房市低迷,除了全球經濟表現的不景氣拖累外,國內頻頻修法,連續四年為了豪宅稅,奢侈稅,房地合一稅等法令修訂,吵吵鬧鬧,政策搖擺,修法期討論拖延,導致市場觀望。
房地合一稅制今年已上路實施,奢侈稅對房市限制也正式退場,各縣市政府也都逐步在拉高公告現值,政府應該要減少法令限制或干預政策,放手讓房地產回歸市場機制,他希望「蔡總統」應避免重蹈覆轍。
針對房市表現,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,104年住宅類建築物核發建照約9.8萬戶,是近五年來(2011年起)核發建照戶數最少的一年;去年全國建商推案也相對保守,預售新案全年規模4.4萬戶,比起2014年減少了7%(附表),但創下國內房市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次低點(附圖)。
去年(104)全年房屋買賣移轉棟數較前年略有減少,但不少購屋族搶搭輕稅末班車議題,催化市場動能,加上建商願意讓利,明顯帶動了12月的交屋潮超過4萬戶,也拉升全年的轉移棟數總數直逼29萬戶,顯見去年下半年房地產走的辛苦,但房地合一政策今年已上路實施,最大利空出盡。
尤其政府已放寬新北與桃園等幾個地區的信用管控,且金管會日前宣佈取消銀行不動產貸款限制措施,回歸銀行自主管理,並將「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」從500萬元上調到800萬元等利多,加上央行調降利率等,都有助於刺激並提振消費信心與購屋意願,只要政府不要再有新政策干擾或管控手段,房市終將回歸基本面的市場供需,他預估Q1可望築底回溫。
尤其是在蔡英文當選後,台中,台南,高雄都異口同聲喊出遷都或立法院,總統府要遷移中南部的聲音,這雖然有助於平衡北中南發展,但這麼多公務員要遷移,勞民傷財,恐怕不是短期就可完成或急迫去做的。蔡英文政府施政應列出各項政策優先順序,包括機場捷運趕快開通,國際第三新航廈及跑道的建置,桃園航空城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落實,輔導產業創新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