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「三重的四月雪」之稱的秀英花,曾經在日據時代沿著淡水河畔,綿延開花至三重河岸,每到春分三、四月的季節,即會看見河岸上開滿雪白的秀英花,彷彿四月雪片片點綴,成為三重人記憶中,美不勝收的一道風景。
日據時期,秀英花曾是大稻埕碼頭的茶商最營銷的生意之一,它與茉莉花和梔子花皆是製作花茶的原料、提煉香水的材料,每年到了採收的季節,皆是家家戶戶大動員的主要活動,全盛時期,秀英花價堪比黃金價格。但採收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,加上工業起飛,農業的收益已經跟不上經濟發展,逐漸沒落。
三重、蘆洲河畔上的春日美好光景,在老人家的腦海裡記憶猶新,三、四月的時候總能聞到淡淡的花香撲鼻來,那時花種約有三種,清甜香氣秀英花、來自山野香氣的茉莉花、濃郁的梔子花香,當春風吹來,花瓣隨風飄舞,如同靄靄雪白紛飛的樣子,讓人感到相當幸福,那是一個兒時故事,也是一首浪漫的詩,更是當時商家的主要經濟作物來源。
「大橋千尺枕江流,畫舫笙歌古渡頭。隔岸素馨花似雪,香風吹上水邊樓。」為撰寫《台灣通史》的學者連橫所寫,佐證老人家對秀英花的兒時記憶,鄉林建設三重新案「鄉林恆美」,便以秀英花為家徽,乘載歷史的繁華歲月,象徵三重的美景恆久存在,傳承與延續是為「家」的殷殷期盼。承接此案的規劃設計師更以《稻江冶春詞》一詩延伸至建築公設主題,也讓消失的秀英花重新回到子孫的心中。
「鄉林恆美」建案除了具備鄉林建設關心在地文化的特色,也融入涵碧美學,以飯店式管理模式提供住戶服務。鄉林恆美的秀英花,讓住戶在歷史人文飄香的氛圍中,感受三重的百年風華再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