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曾向他的小兒子(貝禮中)說過:「建築就是生活。」建築是可以看的到、摸的到的實體,但生活是無形的、充滿想像力的,建築不僅連結了人們的生活方式,提高生活的品質,甚至是為人類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層次,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與眾不同的價值,不論是住宅、博物館、美術館、圖書館、商業大廈,還是醫院都正在為人類帶來無可取代的價值。
鄉林董事長賴正鎰曾經與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有過一項合作,那是一棟66層樓的摩天大樓,原本欲作為台中凱悅酒店(Park Hyatt)使用,幾何長柱的基底樓座上,疊放著華麗的半圓弧造型,上面還有十分特別的避雷針。可惜這棟耗資3億元的設計最後沒有建造成功,回憶起當時的過程,賴董在民國八十一年前往美國,與十家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洽談摩天大樓項目,從東岸紐約、芝加哥飛到西岸洛杉磯、舊金山等四個主要城市。
賴正鎰透露,這十家建築師事務所中,他中意的有三家,分別是SOM、Cesar Pelli和貝聿銘事務所,三家各有專攻,「到底該選誰?」最後在當時已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貝聿銘事務所獲選。
事實上,貝氏事務所在這三家中的規模最小,但貝聿銘的雄才大略讓對手不敢輕易忽視他,當時已有許多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品,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、雪城埃弗森美術館(Everson Museum of Art)、克萊奧·羅傑斯紀念圖書館(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)、香港中銀大廈、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,貝氏頗負盛名的建築招牌,讓賴正鎰考慮到可以省下行銷費用,因此決定交給貝聿銘來設計此大樓。
貝聿銘接下這個案子後約莫歷時五年,期間鄉林、凱悅與貝氏事務所三方代表在台中、紐約、芝加哥三城市穿梭,不斷地開會商討。貝聿銘事務所的專業程度有口皆碑,設計圖從概念圖到工程圖都充分完善,差的是台灣的經濟和房地產時機,遺憾的是,這個設計項目只剩下模型可為人津津樂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