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。」這句話究竟包含了多少涵義在裡面呢?是因為台灣沒有美麗的街道、建築、山水嗎?是,觀看台灣的都市,充滿雜亂、違章建築物,道路空間擁擠、機車亂停放,更可怕的是充滿飽和色系的誇張和強烈對比招牌,以及像鳥籠般的鐵窗文化。也不是,走入台灣大自然風景區,隨處可見山川壯麗、鳥語花香,美不勝收的「福爾摩沙」寶島之名依然存在。
如果要問外國人,台灣的城市美麗嗎?台灣的街道漂亮嗎?不難猜想,聽到70%的答案都是「否」,我們不禁感嘆,都市、街道都是人為因素。先不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不可否認,美感的培養必須從大自然、生活、建築、色系、綠植栽、環保等小細節做起。
台灣具有絕對天然的景觀教材,對大自然抱以尊崇、謙卑的態度和諧共處;生活方式不再以金錢、便利為第一考量,把美感、質量放在優先選擇的順位;建築設計以符合大自然、環境的風格為主,不再標新立異,醜入天際。其實不論是歐美國家或是日本、東南亞國家,美麗建築群的城市,可以看見其風格絕大多數為統一並且連貫,形成一致性的特色,數大為美、波瀾壯闊之姿讓人驚嘆。
鄉林建設的「涵碧美學」正是以這種原則存在於它的建築中,將大自然巧妙地融合於在地環境,以最謙卑的態度面對大自然磅礡的氣勢,期待居住者能發現涵碧美學建築與自然大地間交錯的語彙。簡單來說,涵碧美學是以自然為本,以人為門,開啟一場「步移景換」之旅。
涵碧美學的另一個特點是以「借景」為設計出發點,借景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中國的園林設計《園冶》一書中,內容提到將背景的景觀,納入園林組成的部分為原則,例如花園應該要在建築物的房屋內、借來的風景必須要能生動地被捕捉,成為物體般的存在、借來的風景與花園的前景聯繫在一起,以此反映出花園的前景等要素,強烈地表現出環境的整體性與空間的想像力。
因此對建築師而言,「借景」運用在現代建築裡,成了一種概念化的理論,不論是遠借(借山、水、湖泊),鄰借(借周邊建築物和地),或是仰借(借星星、月亮、雲朵),俯借(借岩石、池塘、草叢),都需要憑藉建築師的一番功力與對自然生態的感悟,將大自然的變換的情緒表現在建築上,給人空間延伸、自然氛圍濃厚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