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房還要買車位,現代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連車用走道都要買,公設到底要如何劃分日後才不會有糾紛?同一棟大樓的車位規劃大小不一,產權登記也有可能不一樣,有民眾反應自己很久以前買的舊公寓遇到車位權狀劃分的問題,想換房出售的時候就變成房子的缺點,令她相當困擾。今天邀請到鄉林規劃工程部副總林世賢來替大家解答。
買房要注意的車位和公設和權狀的劃分,是否有「獨立權狀」?若擁有車位獨立權狀,所被規範的範圍較小,顧客可以任意使用,不至違反消防法規或是妨礙建築公共安全、緊急避難等條例,如何使用停車位端看顧客意願,反之,若沒有獨立權狀只擁有「約定專有停車位」則必須遵照社區規範使用停車位。
而台灣目前車位和公設的劃分又分為三種類型,「法定停車位」、「增設停車位」、「獎勵停車位」。法定停車位即是產權屬於公設,加上沒有獨立權狀,無法跟建築物分開買賣,但可以單獨賣給同區的住戶;增設停車位意指建商自行增設的車位,產權屬於公設或是主建築物,但擁有獨立權狀,可以自由的單獨轉售;獎勵停車位是政府都市計畫下的產物,鼓勵建商增設停車位給公眾使用,可以登記成公設或是獨立產權,可以賣給社區以外的人,也可以登記成法定停車位。
鄉林建設林世賢副總表示,現在的法令和產權分法已經比較明確,車位的坪數有實際停車位和車道(公設),車位權狀登記的少一點,地下室的大公設面積就可以做其他靈活運用,符合社區公共安全和緊急避難規範,而現在建商的公設算法幾乎都實測實登,扣掉地下室賣掉的車位坪數,剩下的就是大公和小公,由所有住戶平分。林世賢呼籲,「每個開發商的劃分還是有些許不同,民眾購買的時候還是一定要先看圖表,只看車位判斷公設比率,並不準確。」